文明校园

深化移风易俗 弘扬文明新风 (宣教提纲2)

2018-09-03 00:00:00

移风易俗需要综合治理

靳雯

 

去年底,一位政协委员向晋江市政协递交提案,建议“从机制上确保移风易俗做彻底、不反弹”;无独有偶,一位人大代表也指出,移风易俗必须疏堵结合、齐抓共管,把倡导时代新风与加强城市治理、完善公共服务有机统一起来。

诚哉斯言!外界对晋江红白常有两句评说,一是“抢银行不如娶晋江新娘”,另一是“生在苏杭,死在晋江”。如果说前者只是个别豪门望衡对宇、当地群众为之“躺枪”,那么后者则折射出许多人的无奈。近年来,晋江改俗迁风不断推进,但一些陈规陋俗,比如晋南沿海举丧长、文化名镇转公饭、公共场所搭灵棚、出殡阵头阻交通等弊端,也时不时卷土重来;更有甚者,一些铜管、吹拍高奏喜乐,硬把逝者往生变成街头派对。凡此种种,都与公德、秩序、环保、简约、理性等现代城市理念水火不容,不能不说是城镇化、国际化进程中的“城市之痛”。

古人云:观风俗,知得失。改俗迁风非一朝之功、一夕之举。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,晋江全力推进移风易俗,大力倡导“喜事新办、葬事简办、神事省办”,坚守不可谓不久、行动不可谓不力、成效不可谓不斐。然而,一些陋风流弊根深蒂固,既考验着社会共治的恒心与耐力,也考验着破旧立新的系统思维。

推进和深化新一轮移风易俗,要紧扣新时代的脉搏,紧跟新型城镇化和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建设的步伐,更加注重社会共治,更加强调法治精神,努力形成群众自治与公共管理并重的新格局,着力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。

10年来,晋江新型城镇化如火如荼,农村变城镇、城郊变市区、农民变市民。世异则事变,事变则时移,时移则俗易,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。在以往的村落社会中,红白喜事更多地具有宗族和家族生活的属性;而身处现代城市社会,就很难以个人“私生活”一言以蔽之。一旦扰乱了公共秩序,违背了公序良俗,就不仅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,还必须受到村规民约和相关法律、规章的约束。

俗话说,村看村、户看户,群众看干部。陋风流弊“绑架”基层群众、加重家庭负担,百姓敢怒不敢言、想改不敢变,这就需要党员和公职人员挺身担当,为群众树标杆、立示范。不久前,泉州市出台党员和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新规,目的就是把党规政纪挺在前面,以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。广大党员和公职人员要站在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,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,当好除旧布新的主力军和先锋队。

晋江人素有乐善好施的传统,不少工商企业界人士、社会贤达和基层群众“不比排场比慈善”,把简办红白喜事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办好事、办善事,广大父老乡亲纷纷颔首点赞。但也有少数人,依然固守大操大办才有“光”、才是“孝”的陈腐观念,红事炫财富、白事比排场,以为非此不足以撑住面子、光耀门庭、彰显地位,殊不知既不容于当代生活理念,也不符合现代企业精神。近代以来,不少晋江华侨和工商界人士勇为改俗迁风的“天下先”,留下“衙金深风俗改良会”、“ 安海去毒社”等历史佳话。这种深沉的社会责任感,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,在改良风俗、造福乡里的新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。

长期以来,移风易俗一靠道德劝导、二靠村规民约。随着城镇化的加速,一些原本司空见惯的陋俗已经严重影响了公共秩序和公众生活。这种变化提醒我们,现代社会的“私生活”已经具有越来越多的公共属性,在加强和改进群众自治的同时,迫切需要公共治理的适度介入。以丧葬习俗为例,尽管火葬早已风化俗成,但丧俗改革依然任重道远,街边搭灵棚、出殡阻交通等“城市之痛”逾益突出。因此,有必要修订和出台相关行政规章,统一丧事的最长时限,明确禁止的执行主体,以法治之力推动文明丧俗成长,让群众自治的加强和改进有章可循、有据可依。从316日起,市交警大队已经实施殡丧礼炮车禁入市区的行政措施,为职能部门齐抓共管树了榜样。

作为群众自治的重要方式,村规民约的移风易俗功能十分明显。但是,村规民约也有自身弱点,需要公共政策的有力组织和积极引导。目前,一些村规民约明显存在抓小放大、以捐代管、执行乏力等问题。比如,有的未曾约定丧事时间上限,有的把突破约定作为换取捐赠的条件,有的没有建立执行和监督组织……这些“瓶颈”,导致村规民约作壁上观,亟需加强和改进。今年,村、社区基层组织面临换届,各镇、街道要抓住这一契机,把导向树起来,使群众动起来,让氛围浓起来,将组织建起来,掀起新一轮修订村规民约的高潮,使之有力、有效、有恒。

撩开陋风流弊的面纱,总能隐约看到一只“无形的手”在描眉画眼。晋江有“父母倒山,家伙任人搬”的民谚,折射出许多丧主的怨恨和无奈。闽南乡土丧俗源于周礼,自古以来以大操大办为“孝”,又深受迷信观念的影响。这种心理,既迫使丧家不得不忍受精力和财力的透支,又为一些人籍此谋利提供了口实。据群众反映,坊间部分以择日、算命为业的“师公”、“山家”、“日师”、“香花”诸色人等,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操纵着丧事的时长,而且与丧葬服务市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如此一来,举丧长、阵头多、仪式繁、花费大的陋俗也就找到了利益的逻辑。其实,无论是道还是佛,正统的宗教都提倡“厚生薄死”。因此,深化移风易俗,还必须反对封建迷信、加强科学普及,斩断利益链条,抓住“无形的手”。 唯有如此,陋俗方能得到有效的源头治理。

人生在世生老病死,谁都离不开。陋风流弊根深蒂固,既因千年积习和面子心理,服务设施不敷其用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。去年,晋江人口死亡率6.6‰,即便以百万户籍人口来机械计算,每天大约有18位逝者往生。随着城市的发展,“在殡仪馆办丧、到殡仪馆告别”的新丧俗必为大势所趋。为此,必须加快殡丧服务基础设施建设,为培育新丧俗创造条件。目前,鼓励村、居利用适宜的闲置空间,创办区域性公用办丧服务场所,不失为破除占道办丧、在家举丧等旧俗和陋俗的权宜之计。梅岭街道桂山社区的实践,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。

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。改俗迁风,既需要愚公移山、水滴石穿,更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共治和各级各部门的综合治理。


请关注“晋兴职校”微信公众号!

返回顶部